Apple 慣常於新品發表時,宣稱比過往的機種要「快多少倍」,但不意外地,通常這些數字都是有條件與限制的,而且通常「倍率」也不會太離譜。然而,今年 M4 MacBook Air 推出時,Apple 端出了「比 Intel 機種快達 23 倍」這樣的驚人的數字,是真的還是行銷手法?
首先,是比較的機種到底是誰和誰。這裡 Apple 選擇的是 2020 年頂規的 Intel MacBook Air,配備當時最高的四核 Intel Core i7 處理器、16GB RAM 與 2TB SSD。而在 M4 一方則是最新款的 M4 處理器,以及 32GB RAM 和 2TB SSD。拿五年前的機種好像是有點不公平,但這是最後一代 Intel MacBook Air 當中最好的機種,且五年雖然有點長,但或許還有在猶豫是否由 Intel 升級的用戶,所以好像也還可以接受。
那這 23x 到底是什麼東西測出來的呢?這就是問題所在了。Apple 的比較基準是影像編輯軟體 Pixelmator Pro 的「Super Resolution」功能,可以用 AI 的方式將一個 4.4MB 大小的影像提高解析度,並且保留銳利度和細節。這顯然是個偏重於 AI 性能的工作,而且是個非常特定的應用場景,因此精挑細選後 M4 MacBook Air 能大幅勝出就不意外了。
在補充的小字中,可以看到 M4 MacBook Air 在一般應用情境下的優勢就縮小了許多 —— 在 Microsoft Excel 的試算表計算中,M4 MBA 相較於 Intel 有 4.7x 的速度優勢,相較於 M1 的 MBA 則是有 1.6x 的優勢;在 iMovie 影片編輯時,M4 MBA 相較於 Intel 有 8x 的優勢,而 M1 的 MBA 則是有 2x 的優勢;在 Photoshop 的照片編輯中,M4 MBA 相較於 Intel 有 3.6x 的優勢,而 M1 的 MBA 則也是有 2x 的優勢。這些數字看起來就要合理了許多,如果是五年後要換機的話,這程度的提升應該是可以預期的吧。
所以說 23 倍當然是行銷手法,但其實 Apple 不必拿這個特別誇張的特例,只說常見的應用場景下的提升,應該也就足夠了。放一個僅限特定應用,且明顯太過誇張的數字,其實不見得對於用戶挑選有助益啊。
相關文章:
M4 MacBook Air 登場:小減價、換裝 M4 晶片、全新「天藍色」
Mac Studio 首發 M3 Ultra 晶片:支援 Thunderbolt 5、售價 HK$15,999 起
Apple:並非每代 M 系列晶片都會包含 Ultra 型號
以下內文出自: https://tw.news.yahoo.com/apple-%E7%A8%B1%E6%96%B0%E4%B8%80%E4%BB%A3-m4-macbook-air-%E6%AF%94-intel-
嬰靈處理三司財庫 樂極生悲!生日會意外點燃「氫氣球」 壽星越女遭毀半邊臉